互联网一直与知识产权紧密相连。前者是创新的“摇篮”,后者是创新的护航。
但有时,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,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也会发生,如抄袭、盗用等。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保护知识产权,是近年来**两会的热点话题。
不少委员希望加强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假货管理。建议打击假货的工作应该是线下销售渠道的一盘棋,让侵权者无处栖身。
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很多关注此类问题的人大、政协委员对网络造假都有“切身之痛”。
**政协委员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近日头痛不已。现在是毕业季,由于今年疫情的影响,往年的线下毕业展已经改为线上。范迪安非常担心这些学生的作品在展出后被剽窃,“知识产权可能很快就会被侵犯,很快就会成为别人的产品,或者稍加改动就变成家具碎片和各种服装。”。
这种担心并非多余。在过去的几年里,即使是离线,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。据了解,中央美院设计专业学生占全校学生的40%。每年都有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毕业后走上原创设计之路。”我注意到,我们同学的很多作品每年都会被一些平台迅速抄袭和盗用。更糟糕的是,它们直接变成了成批销售的产品,严重侵犯了原作者的知识产权。”。
陈女士也有过类似的经历。她是一位专注于数码配件领域的原创设计师。她的许多设计受到消费者的欢迎。就像两颗豌豆一样,去年下半年,她在自己的官网上找到了完整的副本,产品风格、设计,甚至细节都被复制了。
让陈女士既生气又无奈的是,对方卖得比她好。他们的产品比我的便宜,毕竟没有研究和设计成本。维权之道也不容易。她曾经7次向平台投诉,但没有得到反馈,然后选择起诉。但她不想走这条路。”如果不是剽窃对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我们就不愿意起诉。
“一个产品的创意很难,抄袭和盗用的问题多年来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分析,特别是一些小网站和小平台,有时会直接拿走别人的创新作品,然后进行一些转型性的制作,有的可以直接产生而不转化,”范迪安说,如果任由这种问题发生,必将给中国的创造力带来极大的伤害。
基层人大代表杨莉也痛恨那些肆意侵犯知识产权、在一些假货管理不力的平台上获得活力的企业。
杨莉说,近年来,农村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扶贫工作的快速发展,开辟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,但也有质优价廉的产品良莠不齐,真假难辨。
这些假货在疫情期间特别危险。杨莉说,一些假面具是通过社会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的,他们以低价正品的名义,迷惑了大多数假冒伪劣的农村村民购买。”一些村民反映,他们购买的假面具气味刺鼻,这种假冒伪劣的防疫材料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。”。
与医务人员不顾一切的努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一些平台上漂浮着假防疫物资。
“像假面具和防护服一样,这种欺诈行为非常危险。雷东珠说:“一旦进入医院或疾控部门,就不能起到预防和控制的作用。”。
**政协委员孙长龙是改革打开后早接触计算机技术的人之一。他30多年的制造业经验使他憎恶假货。去年**政协会议期间,他提交了一份提案,要求推广互联网防伪技术,并利用政策激励鼓励创新。对此,**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表示,这一建议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,一些工作已经启动并将进一步推进。
孙长龙发现,疫情爆发期间,执法机关很难迅速查明假冒伪劣商品的来源。疫情初期,口罩等重要物资供不应求,老百姓外出困难,社区药店缺货。不过,时不时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声称口罩可以卖,质量参差不齐。执法部门和媒体披露了一些在社交平台上销售假面具的案件。
加强对各平台的综合监管
网络环境下如何保护知识产权?假货藏在哪里?
各地要像重视疫情防控一样重视假货管理,把假货管理纳入常态化绩效考核,率先垂范,自上而下整合资源,协同管理,整合各大平台监管,制定统一的指导和监管标准。
**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要牵头加强社会电子商务平台的打假执法和整治,将各类网络平台纳入综合监管。
同时,医疗资源要向农村卫生条件薄弱地区倾斜,加强县级乡镇卫生院、卫生站、医疗中心的防疫物资储备。在**特别是电子商务下乡的活跃村开展市场监管和服务活动,定期开展普法培训,提高村民防疫意识,防范欺诈和购买假货。
在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扶贫中,还应开展消费维权活动,提高村民反假冒知识产权意识,引导理性消费;不能以治理假货不力为平台销售农产品,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。如果需要在侵权的情况下积极维权,“农村不是假冒的配送中心”。杨力还提出,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的社会电子商务平台、侵犯知识产权、侵犯消费者权益等行为。
应该公布一些典型案例,让原创者站起来,让消费者站起来,形成强大的舆论,让这些抄袭、盗用创新成果的人无处藏身。